中國虎網 2017/2/8 0:00:00 來源:
未知
并購戰拉升藥店連鎖率 處方外流下的千億級機遇待掘
本報記者 肖玫麗 廣州報道
“現有零售藥店的連鎖率還很低,藥品零售市場的發展會逐漸從門店數量增長向連鎖化集中度提升轉變。未來三五年,仍是藥店間整合、并購、重組的黃金時代。”日前,老百姓大藥房董事長謝子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做出預判。
2017年是中國藥店連鎖化的第22個年頭。走過前期“大魚吃小魚、快魚吃慢魚”式的圈地并購,加上近兩年老百姓、一心堂、益豐藥房等先后上市融資,PE、VC等各路資本大舉進入,我國藥店并購重組進入井噴期,原本零散的藥品零售市場迎來連鎖率逐年攀升。
在這股并購潮背后,破除以藥補醫、實行零差率、推進醫藥分開、兩票制等醫改政策的實施,使得公立醫院的處方圍墻逐步出現裂痕。如何在行業洗牌和專業化轉型的雙重夾擊下謀得一席之地,是當前連鎖藥店繞不開的課題。
并購圈地將持續
在國內現有的醫藥零售格局中,老百姓大藥房是少數擁有全國性自營藥品零售網絡的企業之一,2015年登陸資本市場,牢據第一梯隊。
與一心堂的“少區域高密度網點”和益豐藥房的“以自建門店為主,兼并收購為輔”發展策略相比,老百姓大藥房的并購式擴張策略更為兇猛,其營銷網絡的跨幅也更大。
謝子龍告訴記者,在自營門店方面,老百姓大藥房采取的是直營和加盟并行模式,“老百姓大藥房”為直營門店,“老百姓健康藥房”為加盟門店。目前老百姓大藥房在全國共計擁有1800余家直營門店。
其中,分店加盟需要經過一系列流程:投資咨詢、實地考察、資格審核、簽訂合同、繳納費用、總部培訓、店面裝修、開業。而加盟老百姓大藥房的硬件門檻不低,包括100平方米房屋;有國家認可的藥師或執業藥師資格證;擁有經營所在地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批準并發給藥品經營許可證等。
與此同時也大手筆開展并購。據不完全統計,老百姓大藥房自2005年以來進行了一系列股權及資產收購,在上市前夕已達到17起。登陸資本市場后,又斥資3.4億元收購蘭州惠仁堂65%股權,刷新連鎖藥店并購額最高紀錄。
謝子龍透露:“我們在選擇收購或并購對象時,堅持八個評估對象價值的指標,包括協同效應、網絡價值、提升空間、各級市場的龍頭企業等。另外堅持現有優勢省份和城市優先、空白地級以上龍頭企業優先的并購思路,以及多元化策略現金+股權支付,可根據合作方需求,選擇對價款支付方式。”
其他連鎖藥店也沒有停下跑馬圈地的步伐。根據食藥監局統計,2015年底全國零售連鎖企業數量為4981家,零售連鎖企業門店20.4萬家,單體藥店數量為24.3萬家,連鎖率45.5%。另據動脈網數據,我國零售藥店的連鎖率在2016年已屆55%左右,達到歷年以來最高。
即便如此,我國零售藥店連鎖率尚有較大提升空間。以美國市場為例,零售藥店連鎖率在75%左右;集中度上,CVS、Walgreens、Rite三家連鎖藥店巨頭占據了美國藥品零售市場75%以上份額,門店數量超過4000家。而我國零售連鎖藥店數量前十占有的市場份額還相對較低,門店數量也達不到全國覆蓋的標準。
“規模化的并購只是過程,整合優化才是目的。我們搶占了多數省份布點管理總部的先機,并購整合方面才更容易發揮協同效應。隨著醫藥分開的推進,行業的專業服務價值將會日漸凸顯,專業化服務也會成為藥品零售行業未來轉型成敗的關鍵,并作為差異化競爭的根本。”謝子龍說。 處方外流機遇
在連鎖藥店跑馬圈地的背后,受醫藥政策、居民消費需求變化影響,藥店也在探索多元化服務,尤其是大中型連鎖藥店,逐漸延伸至藥事服務、藥品配送、慢病管理、DTP藥房、健康福利管理等。
康哲藥業商務和零售事業部總經理駱旗指出:“處方藥在藥店的增長已經高于OTC的增長,很多工業制藥企業開始重視零售端。但國家這兩年實行藥品一致性評價,我們看到是藥品質量競爭會逐步替代價格競爭,意味著零售將來的發展是轉變為服務專業化的過程。”
長期以來,公立醫院在處方藥市場牢牢占據主導地位,醫院處方更是難以流出,處方藥在藥房銷售中占比極低。但隨著醫藥分家、降低藥占比、流通兩票制等醫改政策落地,處方外流已是大勢所趨,將釋放千億級的市場。
“從藥店角度來看,是否影響醫生收入將成為處方外流的重要因素。”謝子龍告訴記者,醫院處方藥價格將面臨零差率、招標價格下降與按病種付費的三重壓力。同時,提高診療費、鼓勵多點執業和民營醫院發展的三重引導,也將使院、批合作和院、店合作的形勢發生改變。
相應的,藥店也在思考如何提高專業服務和服務效率、尋找處方入口,并開展與醫院、醫生、藥廠合作。記者注意到,上市連鎖藥店早已試水連接藥品批發和終端醫療服務,初步實現連鎖藥店的服務化轉型。
其中,老百姓大藥房試點建設了9家“高血壓·糖尿病健康生活館”,以高血壓危險分級管理和糖尿病并發癥預防為核心開展慢病管理;益豐藥房非公開發行籌集資金建設O2O健康云服務平臺項目,并在大中型門店開始試點開設中西醫綜合門診部;一心堂則牽手健康之路,通過后者旗下的小薇問藥探索構建“醫+藥”融合。
謝子龍告訴記者:“慢病服務的需求日益增大,單從糖尿病一項來看,醫生對患者的比例是1:500,未來慢病服務從醫院流向零售渠道是必然趨勢。從國外經驗來看,GSP管理、品類管理、慢病管理、處方藥轉OTC銷售等是零售的熱門詞,這也相應要求連鎖的管控能力和店員素質要提高。”
駱旗則進一步指出,“購藥的便利性和診療服務的便利性在患者中間的結合點越來越高,未來到底是醫療機構替代,還是零售藥店同樣做醫療服務,這是藥品零售業發展最大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