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理解和認同中醫藥文化
――中醫藥文化振興發展的新使命新課題
光明日報記者 靳曉燕 劉江偉 劉博超
編者按:
由創新人才教育研究會、中國婦幼保健協會主辦的“中醫文化進校園校長研討會”2月14日在京舉行,中醫藥文化進校園再次引起人們關注。推進中醫藥文化進校園,能夠讓學生充分了解認同中醫藥文化,讓這門國粹贏得廣泛的受眾基礎,對于促進我國中醫藥文化振興具有長遠意義。在實施過程中,如何創新方式方法,讓中醫藥文化精髓對學生產生有益影響?為此,記者走進研討會,走進學校,聆聽專家學者、師生的真知灼見和實踐感悟。

“如果用一個詞形容中醫,你會選擇哪個詞?”在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中醫課程的開課問卷中,班主任孫京菊老師如此提問。“同學們選用了濟世、玄學、養生、調和、傳統、復雜……這些詞表達了他們對中醫的理解。”在課程中,如何用中醫治療感冒、長痘、頭疼、失眠、過敏性鼻炎、腳氣、體寒、近視等成為同學們提出最多的問題。從疑問到樂趣,兩個學期下來,學生們懂得了很多中醫藥知識,學會了一些實用的保健方法,甚至有同學自發組織拍攝了中醫紀錄片《盛世的岐黃》,表達自己對中醫的理解和關注。
隨著對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思考也趨于理性。中醫藥文化蘊含的思維模式、認知方式、價值取向越來越得到社會大眾的理解、認同和接受,民眾對中醫藥知識和文化產品的需求日漸增強。“把中醫藥引進中小學校園是一種必然趨勢,也是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個新使命、新課題。”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創新人才教育研究會會長劉彭芝堅定地說。

安徽省合肥市一家中醫館,小學生在學習嘗試給中藥材稱重。陳三虎攝/光明圖片
“這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談起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副院長黃璐琦有另一種理解――這一段文字里出現了多味中藥。
“小小的例子可以看出,中醫藥文化早已不露痕跡地出現在我們的校園,我們的課堂,我們的教材里,只是未被發現。”黃璐琦院士笑著對記者說。
創新人才教育研究會會長劉彭芝是這次“中醫文化進校園校長研討會”的發起者,她說,“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理應在學生心中植入中醫藥這樣的文化基因,激發、喚醒他們的民族文化自覺與自信。”就在今年1月份,劉彭芝在北京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提交了一份議案,建議在北京市中小學校、幼兒園普及推廣中醫藥基礎知識,并提議推拿等中醫養生保健技術進學校、進課堂、進教材。
劉彭芝表示,讓中醫藥進校園,主要目標不是培養出多少個中醫藥名家,而是發揮中醫藥文化在教書育人中的獨特作用。

福建中醫藥大學學生在校內中醫館調配中藥。新華社發
“中醫文化與中華傳統文化深度契合,反映出中華文化在把握人與自然關系上的智慧,也讓中醫超越一般的經驗科學,具有人文關懷的文化屬性和多元價值,是一種與文化緊密相融的醫學科學體系。”原衛生部部長張文康認為,開展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活動,不僅是應用中醫藥養生保健的現實需要,更是傳承、發展、創新中醫科學的戰略性需求。“讓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黃璐琦院士說。
“在孩子們心中埋一顆信任中醫的種子”
中醫藥文化傳承是一個由來已久的話題,但讓中醫藥文化進校園還是一件新事。
2012年,北京全面啟動了“中醫文化進校園”活動,是最早推進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的城市之一。
“我們提出,要把北京打造成全國中醫藥的文化中心,這可不光是我們有多少中醫專家,有多少中醫院,有多少博物館,關鍵是得有文化,尤其是讓孩子們具備這種文化。”在多年的工作中,北京市衛生計生委黨委委員、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局長屠志濤深有感觸。
北京市中醫研究所副所長李萍希望:“在孩子們心中埋一顆信任中醫的種子。”從史家學校的中藥體驗課程、育才學校的神農本草課程、北京小學的四季課程中……李萍認識到,中醫藥文化要與教學體系緊密相連,它是一門綜合性的課程,是跨學科的,需要由語文、數學、生物、勞動等多門課程綜合形成。

西南大學附中學生在實驗室開展中醫藥專項《薏苡種質資源材料組培快繁研究》。資料圖片
比如育才學校開設的“敬先農,愛本草”系列課程,分年級進行內容遞進的授課:二年級由“京藥”開始,種植常用中藥,建立校園“盆栽百草園”;三年級在種植“京藥”的同時,記錄本草的生長過程,四年級學習代茶飲功效、配方及制作工藝,五年級通過參觀學習,掌握桑的生長規律、藥用價值及桑蠶文化。
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徐安龍認為,倡導中醫藥文化進校園,也不能盲目躍進,必須要遵守嚴謹、科學的精神,不能把中醫講成一個玄之又玄的東西,它是一門實踐科學,不能夸大中醫藥治愈疾病的療效,要言之有物、言之有據,切勿把成功個案當作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經驗。
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認為,“可以在學生當中開展中醫藥知識大賽,如《黃帝內經》知識大賽、《本草綱目》知識大賽等,既可以學習先賢對疾病和健康的認識,又能體會其中的哲學思維、古漢語知識。”
與此同時,大學與中學的合作在加深、加強。在“中醫文化進校園校長研討會”上,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聯合學校總校與北京中醫藥大學、東北育才教育集團與遼寧中醫藥大學分別簽署了合作協議。東北育才教育集團校長高琛表示,將圍繞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觀豐富拓展國家課程,把中醫藥知識滲透其中;同時,將開設選修課程,把中醫藥文化中的生命觀、健康觀、疾病觀、治療觀、養生觀等內容編制為校本課程。“中醫藥大學、高校醫學院要加強對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的支持,并在培養師資力量、合作編寫教材、共同舉辦活動等方面提供好服務。我希望經過幾年的努力,中小學生能夠自覺認同和熱愛中醫藥文化。”徐安龍這樣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