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7/4/6 0:00:00 來源:
未知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健康中國”的新藍圖,凝聚著政府、社會和人民群眾的共同理想。通化市是東北東部重要的交通樞紐、商貿中心、物流集散地和吉林省連接內地與沿海的開發開放前沿,素有“中國中藥之鄉”“人參之鄉”“中國醫藥城”等諸多美譽,發展大健康產業前景非常廣闊。
有基礎,有未來。近年來,通化市委、市政府把突出發展大健康產業作為通化實現率先振興、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綠色轉型發展的重要舉措,全力推動健康與醫藥、醫療、養生、食品、旅游、康體的融合發展、集群發展、可持續發展,鞏固“藥”的基礎,補上“醫”的短板,拓展優勢,拉寬拉長產業鏈條,做大做強大健康產業。
在智慧的高地上逐夢“大健康”,通化市正向著國際醫藥健康名城的目標邁進。
自然資源豐富,產業布局精準,發展“大健康”底氣足
通化市擁有不可復制的自然、人文資源。融入“一帶一路”戰略、佇立在向南開放的重要區位,以國家級醫藥高新區引領全國醫藥健康產業發展的“醫藥城”,在大健康產業的蓬勃發展中有基礎、有潛力,底氣十足。
從自然資源上看,通化地處長白山區,生態環境優越,自然資源豐富,種類繁多,為發展大健康產業提供了可靠的資源保證。現已查明的藥物資源252科、596屬、1133種,礦產75種,探明儲量礦產34種。境內盛產人參、天麻、貝母、細辛、五味子、紅景天等多種中藥材。動植物資源、礦泉水資源,特別是山野菜資源儲量豐富。
從區位優勢上看,通化地處東北亞經濟圈中心地帶,鴨綠江國際經濟合作帶的核心區,是我國最東端推進“一帶一路”戰略、實現陸海聯通互動的重要聯接帶,是東北東部大通道的重要樞紐,是吉林省向南開放的重要窗口。隨著通沈、通丹等高速公路,通丹鐵路的建成通車和通化機場通航,通化正從交通末梢變為交通樞紐。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吉林省南部借港出海大通道建設,作出了“推進長吉圖戰略向東開放和面向環渤海向南開放雙翼共進”的決策部署,出臺了《關于支持通化市建設向南開放窗口的實施意見》《關于支持集安市加快開放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政策措施。目前,通化國際內陸港務區、集安邊境經濟合作區、通丹經濟帶建設正在有序推進。
從產業特色上看,全市構建了醫藥、食品、旅游三大支柱產業,已成為全國第一個“醫藥城”、國內著名的“葡萄酒城”以及“山中有城,城中有水,山城相融”的邊境旅游城市。通化醫藥產業集群是“中國百佳產業集群”,制藥企業數量、上市制藥企業數量、國家級醫藥技術中心數量和制藥企業銷售人員數量在全國地級市中均排在第一位,有全國以醫藥冠名的國家級高新區,2015年,醫藥工業實現增加值占全國的4%、全省的60%。人參產量占全國的四分之一,新開河參是全國人參產品中唯一的中國馳名商標。葡萄酒有近百年的歷史,目前生產企業60多戶,其中上市公司2戶,“通化葡萄酒”是山城最閃亮的城市名片之一。旅游產業發展方興未艾,全市有國家級森林公園6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個,國家級濕地公園3個,是高句麗文化、薩滿文化的發源地,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是東北地區唯一一處獨立申報成功的世界文化遺產。
從醫藥健康產業規模上看,該市作為吉林省醫藥健康產業“一區一基地”雙核心發展構架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做強現代中藥、化學藥、生物藥“三大主導板塊”為重點,積極做大生物健康材料與保健食品、醫療器械、制藥檢測儀器與設備、醫藥商業與流通、醫療健康與服務“五大潛力板塊”。2016年,全市醫藥健康產業呈現了逆勢增長的良好態勢,主要經濟指標的年均增速達到21.2%,總量和效益達到全省的60%。,其中,規模以上醫藥工業產值突破1200億元,醫藥工業各項主要經濟指標連續27年位居全省第一位。
從龍頭企業及產業集群上看,通化醫藥、圍鋼、功能食品、葡萄酒、裝備制造、新材料及多金屬產業集群已被省政府列為重點培育產業集群,其中,醫藥產業集群被評為全國百佳產業集群,有力提升了產業集聚水平。培育了修正、東寶、萬通、石油化等大批龍頭企業,一洋、正和、百泉等一批“小巨人”企業正快速成長,通化金馬、通化茂祥等8戶企業被認定為生物醫藥產業基地骨干企業。擁有上市和掛牌企業21戶,國家高新技術制藥企業有8家,國家和省級技術中心24個,其中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3個。通化市野山參交易引入電子商務平臺,在香港泛亞人參交易所實現網絡銷售,實現每天交易額1億元。
從產業發展環境上看,通化是省里確定的東部綠色轉型發展區。多年來,該市堅持軟硬環境一起抓,圍繞建設中國北方宜居山水城市目標,扎實推進“五城聯創”和法治城市、智慧城市建設。著力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公正透明高效營商環境。目前,全市行政審批由49個部門、548項,減少到32個部門、273項,實現非行政許可“零”審批及政務大廳以外無審批。市直部門權力清單由4776項減少為2644項。實施綠色通道、限時辦理、并聯審批等措施,全面推行首問負責等制度,行政許可項目平均承諾時間由16個工作日壓縮為7.7個工作日,重點項目審批時間平均壓縮80天;在全省率先向市轄區下放、授權管理權限,分別向東昌區、二道江區下放管理權限49、87項,向醫藥高新區授權2211項。
融合自身優勢,形成產業格局,“健康+N”產業模式新
去年,通化市大健康產業規模突破1800億元。“以醫藥、食品、旅游產業為支撐,以現代農業為基礎,拓展領域、整合提升,互促共進,構建大健康產業體系。”通化市發改委副主任史秀明說,立足發展大健康產業的基礎、潛力,通化市融合自身優勢,推行“健康+N”產業模式,大健康“藥、醫、食、養、游、動”六位一體產業格局基本形成,具有通化特色的大健康產業體系建設全面展開。
“健康+醫藥”,更加突出“藥”的長板,做強現代中藥,做優生物制藥,做大化學制藥,著力打造集醫藥工業、醫藥商貿、醫藥科研、醫藥教育、藥材種植、醫療康復、醫藥文化于一體的健康醫藥產業體系。目前,全市有醫藥企業109戶,可生產46個劑型、4300多個品種。全市制藥企業數量、國家級醫藥技術中心和藥企銷售人員數量在全國地級市中均位居第一位。2016年全市醫藥工業實現產值1222億元,同比增長10%,占全市比52.1%,占全省57.4%,牢牢占據全省醫藥產業半壁江山,醫藥各項經濟指標連續多年位居全省第一。通化修正、萬通、東寶等10戶企業實現產值超10億元,斯達舒、肺寧、萬通筋骨貼、人胰島素制劑等30個單品種銷售收入超億元。有醫藥企業技術中心有25個,其中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3個。
“健康+醫療”,加速補齊“醫”的短板,加快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做強綜合醫院,做精專科醫院,做優民營醫院。目前,全市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554個,醫療衛生機構編制床位10937張,2016年先后引進民營醫院4家,新建??圃\所12家、中醫館42個、中醫藥綜合服務區11個,通化市被確定為全省中醫藥發展綜合改革試驗區、醫養結合綜合試點市、全國第四批城市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市。醫保體系不斷完善,2016年全市參合農民77.5萬元,新農合參合率連續保持在100%。鞏固完善基層運行機制,加快標準化村衛生“一站式”服務平臺建設,目前121所村衛生室實施了簽約服務。通過成立藥品銷售城市聯盟,促進企業整合,推動醫藥產品物流園區建設,提升產業集中度,通過減少藥品流通環節,降低醫院藥品虛高價格,讓利就醫群眾。
“健康+食品”,充分釋放“食”的優勢,從“做大規模、做優質量、做響品牌”路徑出發,加快人參、葡萄、優質大米、林蛙等特色資源“接二連三”發展,綠色食品、功能食品、保健品產業基地建設粗具規模。2016年全市健康食品產業實現產值410億元,增長13.5%,其中,人參、葡萄產業分別實現產值170億元、33億元,增長28.7%、17.4%。全市建有水稻、葡萄等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7個,新建藍莓等特色產業示范基地17個,參地留存面積達到1700萬平方米,鮮參產量6400余噸,葡萄種植面積11700畝,生產能力5.8萬噸,山葡萄栽培示范區被評為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成立了人參國際標準科技聯盟,成功舉辦了“吉林省第二屆人參美食大賽”。建設“山葡萄酒產業帶”,成立葡萄酒協會,加強行業管理。長白山林蛙產業園建設全面啟動,推動林蛙向保健品、健康食品、生物藥品綜合研發利用發展,加快實現“小林蛙大產業”。
“健康+養生”,深度拓展“養”的空間,推進健康、養生、養老、休閑相互融合的特色資源開發。通化市引導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合作共建,推進醫養結合中心城市建設。上海萬峰集團龍溪谷健康小鎮、振國集團養生谷等一批養老、養生示范項目進展順利。采取政府籌建、社會自建等方式,發展養老機構,目前,市區有養老機構16個,床位1800張,收養老人900余人。光明街、東昌等養老服務中心建設順利推進,其中,團結街居家養老中心服務面積達到1500平方米,設置功能完善。同時,通過開展中醫“名院、名科、名醫”創建活動,逐步形成了集醫療、康復、預防于一體的全鏈條服務、多專業聯合診療和多種中醫藥方法綜合應用的醫養結合新模式。
“健康+旅游”,顯著提升“游”的地位,將健康理念和健康元素貫穿于“五城聯創”當中,樹立“大旅游”理念,制定了“全域化旅游、全體驗旅游、全鏈條旅游、全天候旅游、全媒體營銷、全程化服務”的實施路徑。山城進一步提升長白山、鴨綠江、高句麗古跡、龍灣群國家森林公園等世界級旅游資源的經濟潛質和開發空間,整體謀劃推進大長白山旅游圈,構建“全域旅游”發展格局,打造東北亞國際重要旅游目的地。積極推進“旅游+”,促進旅游與冰雪資源、休閑農業、工業等融合發展,萬峰小鎮、金江花海、通天酒文化等項目投入使用,太極灣國際旅游度假區、龍溪健康養生谷等26個重點旅游項目加快建設,6個縣(市、區)列入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名單。2016年,全市實現接待旅游者1033.9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54.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7.1%、25.6%。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24萬人次,創匯5275.3萬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1%、21.1%。
“健康+康體”,培育發展“動”的領域,大力宣傳、普及科學健身知識,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加強基層體育健身設施建設。利用通化冬季項目的自然優勢,重點發展冰雪運動、山地運動、戶外健身等運動項目,加快把通化建設成為中國北方重要的康體運動基地和體育旅游基地。目前,市區有體育健身經營場所8家,滑雪場2家,游泳館3家。全面健身中心建成對社會開放,西山體育場改建完工,建成集科技、美術展覽于一體的市科技文化活動中心,跳臺滑雪綜合訓練館投入使用,完成了12個街道文化活動中心、59個鄉鎮綜合文化活動站、102個社區文化中心活動室建設。與上海萬峰集團謀劃建設通化滑雪場項目,目前已與國家跳臺滑雪訓練中心達成合作意向,初步完成了跳臺的選址、規劃和可研,增強了全市競技體育發展后勁,有力地促進了全民健身活動的開展。
創新發展理念,引領發展行動,培育“大健康”新優勢
實干才能興邦,奮斗才能有為。培育大健康產業發展新優勢要堅持規劃引領,明確產業發展方向;要強化項目支撐,增強產業發展動力;要堅持融合發展,培育產業發展集群;要強化要素保障,優化產業發展環境。
通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大健康產業發展,正在組織成立由市委書記、市長任組長的大健康產業發展領導小組,以集中、高效、合力為標準,形成“目標明確、責任清晰、市縣聯動、整合資源、統籌推進”的工作態勢,為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的組織保障。
創新發展理念,引領發展行動,科學制定發展格局。立足資源優勢與產業基礎,通化市對現有的醫藥、食品、旅游等支柱和優勢產業進行有效整合、提升和重構,在鞏固和擴大“藥”的基礎上,補上“醫”的短板,拓展旅游、養生等新的優勢,通過構建全產業鏈、全價值鏈和全品牌文化鏈,利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等現代科技手段,加快把通化建設成為大健康產業發展示范基地。
“近年來與吉林大學經過深入研究,成功從林蛙皮膚組織中提取出抗菌肽,林蛙實現了全產業鏈發展,避免了林蛙皮的浪費,產值比原來提升了10倍。”康元生物制藥有限公司董事長林萬君說,專利項目生產的抑菌護膚產品都是綠色天然純生物制品,符合大健康理念和綠色發展、轉型發展理念,是供給側改革的典型代表。
從2016年開始,通化組織實施大健康產業5年行動計劃,堅持以“項目建設帶動產業發展”理念,謀劃布局投資體量達到千億級的產業項目,涵蓋醫藥、農業、文化、旅游、食品、養老養生等多個產業。根據大健康產業目標和主要任務,“十三五”期間,重點在醫藥、醫療、食品、養生、旅游、康體六大領域謀劃了328項重點建設項目,估算總投資2000億元。大健康產業重大建設項目的建設實施,將進一步擴大大健康產業集群,各類產業發展平臺和配套服務設施更加完善,創新水平大幅度提升,產業鏈得到有效拓展和延伸。
“過去辦理一些保健食品的QS認證,要跑多個部門,現在到政務大廳一趟就能完成,給企業減少了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耗費。”吉林萬通藥業集團副總裁王洪珍欣喜地談起變化。
這得益于通化市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加大市場開放力度,落實“先照后證”“五證合一”工商登記制度。該市梳理醫藥、食品、醫療、旅游、養生養老、醫藥商貿等行業的行政審批事項,優化審批程序,提高審批效率。規范和下放行政審批權限,逐步依法下放食品生產許可和保健用品審批權限,依法取消食品委托加工需要備案的規定。編制大健康產業優惠政策匯編文件,并及時向社會公開發布、廣泛宣傳。
同時,為促進大健康產業發展,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醫藥健康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快人參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支持醫藥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加快養老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等20余個支持產業發展、促進投資、加快創新等的意見辦法,從放寬準入領域、加強政務服務、培育企業上市等方面出臺專項措施,形成了比較完善的財稅、金融、公共服務等產業發展和政策服務體系,為大健康產業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發展大健康產業,要突出企業主體,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條件,強化全要素支撐保障。為此,通化市設立大健康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主要用于支持具有發展潛力項目建設。加大對大健康產業的信貸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條件的大健康企業通過在主板、創業板、境外上市及場外掛牌交易等形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全市大健康產業發展。落實國家、省關于大健康產業稅收價格優惠政策。全面清理涉及大健康產業的收費項目,取消不合法、不合理收費。滿足用地供給,做好大健康產業發展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的聯動協調,對列入大健康醫藥產業項目目錄的重點園區和重大項目,優先安排土地指標,并優先在城鄉規劃中落實用地布局。
此外,該市還著重推進產業平臺建設,強化科技支撐力度,全面推進醫藥高新區建設發展,加快通化縣人參科技產業園、東寶生物科技產業園、通化臺灣生物科技產業園等大健康產業特色園區建設;實施企業研發機構提升計劃,加快院士工作站、重點實驗室等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加快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及健康服務業支撐平臺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