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醫藥分開綜合改革實施方案》于4月8日正式實施。北京市此次醫改的三大內容為:取消藥品加成、設立醫事服務費、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北京市此次醫改政策制定,是在大約5年試點基礎上進行的,表明制度設計并非空中樓閣,而是有實踐支撐的。北京市醫改新政實施時,包括山東省等多地已經對醫療服務價格進行了調整。北京此舉被認為是“邁出了一大步”,具有很強的借鑒和示范意義。
長久以來,我國的醫療環境都呈現出模糊的狀態。“傷醫”“醫鬧”“黃牛”等層出不窮,外邊的人看不懂里邊的制度,里邊的人也遮遮掩掩,仿佛中間隔了層“遮羞布”。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物價水平發生了很大變化,醫療服務價格標準卻變化不大。公立醫院為了正常運營,以藥補醫機制成為重要的補償渠道和收入來源。近年來,以藥補醫機制的弊端越來越明顯,比如刺激醫師多用藥、用貴藥,導致醫藥費用較快上漲,增加醫保基金和患者支出負擔。以藥養醫的長期存在,既增加了百姓用藥成本,扭曲醫生價值實現,同時產生復雜的利益鏈條,也是引發醫患關系緊張的重要原因。
北京市此次醫改的一大亮點是,配套推出了陽光采購平臺。患者可查詢到各醫療機構藥品采購品種及價格,知曉進貨價格。根據北京市衛計委方面測算,陽光采購和取消藥品加成后,藥價平均降幅將達到20%。北京市某三甲醫院的一位醫生說:“改革后,患者看病是能得到實惠的,特別是患有慢性病、需要長期服藥的患者。”
診療是高技術、高知識含量的勞動,對這種勞動的尊重,才是對醫生真正的尊重。記者在網上搜索到2013年2月人民日報刊登的《北京市醫藥分開改革試點半年觀察》一文。文中,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理事長、黨委書記劉建說:“醫生有技術,也勤勞,為什么要靠藥養活?以藥養醫,讓醫生很沒有尊嚴。醫藥分開之后,貼在醫生身上的‘灰色標簽’被撕掉了,醫生的白大褂更干凈了!”
北京市衛計委方面表示,設立醫事服務費,是用于補償醫療機構因取消藥品加成及掛號費診療費而損失的收入,補償醫療機構運行成本,體現醫務人員的勞務價值。同時,本次改革中對于護理、一般治療、手術、中醫等項目價格的上調,也是對醫務人員勞務價值的凸顯。通過“醫藥分開”取消藥品加成和掛號費、診療費,設立醫事服務費,一方面切斷醫院、醫生靠“開藥”賺錢的補償模式;另一方面引導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通過提供更多更好的診療服務獲得合理補償。收取醫事服務費,同時也有利于促進分級診療。原本只能在大醫院開的藥社區醫院也能開了,這樣開藥病人和病情不重的病人自然能得到分流,從而緩解“看病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