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7/5/3 0:00:00 來源:
未知
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已成爆款,《外科風云》職業劇接力亮相,被評為“醫院版《瑯琊榜》”,因為編劇朱朱的北大醫學部的專業背景,《外科風云》起點更高,觀眾期待度高過《心術》。但幾集播下來,各種“醫療操作不規范”還是避免不了被吐槽,比如輕度醉酒后用藥不準,執行手術室無菌原則不夠專業等等。
個人看來,其實,電視劇不是紀錄片,相比“醫療操作不規范”,還有一些更應該引起討論的事情。那就是《外科風云》這部劇里所展現的醫患關系、與每個普通民眾息息相關的醫療費用。
在最敏感的錢的問題上,《外科風云》里多次提及了普通患者根本無法觸及的醫療器械使用情況。一個外科手術上的吻合器,價格七八千,有的患者一次手術還可能使用兩個。醫藥代表向胸外科主任揚帆大力推銷醫療器械,并企圖將這種吻合器的進貨常規化。出于利益驅使,揚帆竟然動搖了。
很長時間,人們印象中,醫藥代表與醫藥回扣之間劃著等號,和醫生搞好關系,千方百計推銷自己公司的藥品或醫療器械,完成銷售任務,也的確一度成為醫藥代表的工作核心。以往根據國家相關規定,大醫院可賺取藥品15%的加成,而藥廠私下給醫生的回扣通常占藥價的10%—30%。據統計,大醫院藥費占醫院收入的50%,小醫院約占60%。藥品回扣因此成為多數醫生灰色收入的主力軍。
2016年即將接近尾聲之時,一則關于藥品回扣的央視專題報道一時間將“醫藥代表”這個群體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隨后在醫藥行業2017年度重磅政策13號文又明確指出,醫藥代表只能從事學術推廣、技術咨詢等活動,不得承擔藥品銷售任務,其失信行為記入個人信用記錄。
事實上,“藥代”原來的本職工作便是學術推廣、技術咨詢。資深媒體人王志安老師就在《醫藥代表在中國的成長變遷史》一文中介紹:醫藥代表是個舶來品,中國的醫藥代表制度是由外資藥企引入中國的。當初醫藥代表的職責有兩個,一是從循證醫學的角度向醫生群體介紹藥物的功效,使用方法以及及時反饋藥物的不良反應;二是出于競爭性考慮,希望醫生更多的處方是自己公司生產的藥物。
不可否認的是,醫藥代表對中國醫學的進步曾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他們幫助醫生了解某個疾病領域的最新進展和研究,贊助組織各種專業領域的學術會議,幫助醫生改變處方習慣,提高他們的診療水平。還有很多醫藥代表就是某一方面的手術專家,幫助醫生學習手術技巧。所以,曾經醫藥代表到醫院會受到院長熱烈的歡迎。
中國最大的進口降糖藥拜糖平,以及普外科廣泛使用的腹腔鏡,就是伴隨著醫藥代表的推廣,大幅提高了國內醫生的認識和醫療水平,并推進了我國醫學與國際的接軌。
但是出于多種原因,使“藥代”的性質發生了變味,本來是專業性強、收入不菲,推動醫學進步的白領,卻變成了賄賂醫生,拉高醫藥費用的“黑手”。這是誰之過?“藥代”怎樣才能不忘初心,回歸本源?這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