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7/5/4 0:00:00 來源:
未知
醫改是公認的世界性難題,一些學者更把它比作社會政策的“珠穆朗瑪峰”。2017年,作為“三醫聯動”的重要一環,醫藥改革開始在藥品生產、流通、使用的各環節發力。
深水區的醫藥改革,表現在藥,根源在醫,啃下這塊“硬骨頭”非一日之功。全面取消藥品加成,大力推動醫療聯合體建設,堅持“全鏈條”發力,既去藥價“虛火”,也強調醫藥改革“強筋健骨”。告別“以藥補醫”,讓患者花更少的錢,享受更好的健康,這是中國醫藥改革的“詩和遠方”。
公立醫院藥占比7年下降6%
“以藥補醫”現象,是中國既有醫藥體制的一大痼疾,也是公立醫院改革著力破解的難題。
4月8日零時起,以取消藥品加成為標志,北京市3600家醫療機構同步啟動改革。公立醫院以藥品進價銷售給患者,多項醫療服務價格體現“技有所得”……“醫藥分開”在這個春天,開始推進。
“這是最難啃的一塊‘硬骨頭’。”國務院醫改辦主任、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王賀勝這樣形容取消藥品加成的意義。他表示,在中國醫改大版圖中,全部取消“以藥補醫”,涉及深刻的利益調整,事關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改革,是深化醫改的重中之重。
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新一輪醫改以來,我國逐步取消藥品加成,公立醫院的藥占比由2009年的46%下降到2016年的40%。
專家表示,不要小看這6%的變化,背后恰恰反映了中國醫藥改革的艱難性與復雜性。隨著健康中國提升為國家戰略,中國醫藥改革讓世界看到“啃下硬骨頭”的希望和出路。
嚴控醫藥費用不合理增長,藥品購銷“兩票制”力爭2018年全面推開;對部分專利藥品、獨家生產藥品由國家開展價格談判,首批3個藥品降價50%以上……一系列重大政策與舉措,讓百姓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健康紅利”。今年全面取消藥品加成,預計將為群眾節省藥品費用600億至700億元。
“控藥費、治頑疾,現在正在加速‘闖關克難’。”國家衛生計生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傅鴻鵬說,新一輪醫藥領域的重要改革,堅持從全流程發力,就是為了讓醫改獲得新的生機和活力。
走出“一畝三分地”意識是關鍵
隨著醫改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利益調整更加復雜,體制機制矛盾凸顯,藥價貴,仍是群眾希望進一步解決的問題。而治理藥價虛高,涉及整個醫療體制的理順,遠不是發一些文件就能管住。
“醫藥改革的艱巨性、復雜性,突出表現為‘三個難分’,即醫藥難分、營利性和非營利性醫療機構難分、管辦難分。”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表示。
“目前還有三分之一的地級及以上城市,沒有取消公立醫院藥品加成。”3月28日,全國醫改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做出部署,指出今年7月底前,各地應出臺實施方案,并于9月30日前全面推開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全面取消藥品加成。
根據《“十三五”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取消藥品加成后,醫院收入的損失將通過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加大政府投入等補償。目前十多個省市已出臺實施方案,提出對于公立醫院取消藥品加成后的收入虧損,80%-90%由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彌補,10%通過加大財政投入解決,10%由公立醫院內部解決。
記者調查了解到,目前全國藥品領域的重復建設現象十分突出;全國5000多家藥廠中,仿制藥較多;一些藥品生產企業“高報價、高定價、高回扣”現象凸顯;部分國產老藥“改頭換面”,抬高了藥價水平……
“由于多種原因,我國藥品行業‘多小散亂差’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藥品質量參差不齊、流通秩序混亂、價格虛高、藥物濫用問題突出。”王賀勝表示。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副會長牛正乾認為,相較于以往藥品領域“只改一方”的改革方案,如今中國醫改形成了“三位一體”的新格局。“醫”和“藥”是深化醫藥領域改革、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兩個關鍵點。改革涉及的部門越多,越不能只盯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2015年我國衛生和計劃生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全國醫療總費用中,門診藥費占48.3%,住院藥費占36.9%,而英美等發達國家藥費僅占10%左右,這表明,未來我國藥價降“虛高”還有較大空間。
“中國方案”加速“闖關克難”
“中國醫保覆蓋率超過95%,衛生服務利用率也不斷提高,這些成就非常了不起。”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陳馮富珍表示。
應對未來的健康挑戰,“中國方案”加速“闖關克難”:
“以治病為中心”轉向“以健康為中心”,“大健康”逐漸融入所有公共政策——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醫改“立柱架梁”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效,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初步建立,有效保證了藥品供應,關鍵改革實現重要突破。從“醫藥”到“健康+”,注重培育健康新生態,成為越來越多的共識。
從“共享”到“共建”,強化醫療、醫保、醫藥的“三醫聯動”改革——按照《關于進一步改革完善藥品生產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見》,首次明確實施藥品生產、流通、使用全流程、全鏈條政策改革,由單項突破轉向綜合推進,凸顯健康中國建設的整體性、系統性和協同性。
從“破短缺”到“提供給”,探索織就全方位、全周期保障網——重點解決公眾最需要、最關切的需求是醫藥改革與創新的核心要義。重組埃博拉病毒疫苗、手足口病EV71型疫苗……一批極具含金量的“全球新”自主創新藥物,為13億人健康事業注入新動力。
毋庸置疑,中國衛生與健康領域仍面臨嚴峻的挑戰。國務院醫改辦有關負責人表示,藥品領域的改革是醫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醫療機構的收入結構看,藥品和高值醫用耗材占到了半數左右,藥品耗材的改革是無法回避的問題。
中國藥科大學國際醫藥商學院教授丁錦希認為,醫藥改革的關鍵是“藥價要下來,服務要上去,醫保要保住”。促進合理用藥,要破除更加頑固的體制機制壁壘,需要用更大勇氣決心智慧推進改革。
“破除‘以藥補醫’的機制,必須凝聚改革共識、形成改革合力。”王賀勝認為,醫藥改革要做到“三個堅持”,堅持公立醫院的公益性,堅持“三醫聯動”打出“組合拳”,堅持充分發揮醫務人員的主體作用。
答健康之問,謀治理之策。人們期待,大國藥改為13億中國人帶來更多的健康福祉。
鏈 接
“可不用”的輔助藥, 采購排名竟然很靠前!
一些老百姓反映“看病貴”,但究竟“貴”在哪?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一份某省中標藥采購金額排名清單,某些“可不用”的輔助藥卻成了采購排名的“佼佼者”。
這份清單所列藥品標明了藥品通用名、生產廠家、規格、供應價、可負擔性等內容,從表中披露的一些數據,顯示出輔助藥、營養藥在采購中的“非正常現象”:價格高的輔助性藥品沖進藥品采購排名前列,而非患者急需且價格合理的藥品。
這份清單里,一款“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鈉注射液”在所有中標藥品中采購金額排名前三,規格為2ml:20mg,供應價為127.69元,可負擔性為11.03。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藥價可負擔性指標,超過1則視為“差”。專家指出,我國患者的藥品可負擔能力在醫保“保駕護航”下,指標可提升到5左右。一旦指標超過5,則表明達到難以負擔的程度。
不僅如此,清單中還有“注射用五水頭孢唑林鈉”“注射用頭孢他啶”等多款輔助性或易濫用重點監控藥品位居采購金額前列。一些藥品的可負擔性指標甚至超過100,患者的經濟壓力可想而知。
“一些輔助用藥的可負擔性‘差’,但采購排名卻又如此靠前,不能不說是招投標的怪象。有的藥‘作用小’,但‘用量驚人’,其中也暴露出處方的不合理性。”國家衛生計生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傅鴻鵬說。
記者采訪發現,別看營養藥、輔助藥不起眼兒,但在一些醫生的處方中卻唱起“主角”。“難怪一些患者總喊‘用不起’,輔助藥的‘藥物濫用’之風也該剎一剎!”中國醫藥企業協會副會長牛正乾表示。
控制輔助性藥品的使用,近年來被列為醫改的工作重點之一。“規范醫療和用藥行為,改革調整利益驅動機制”是醫藥改革的重中之重,但一些輔助藥的亂用,緣何像按不住的彈簧?可見此痼疾之頑,利益交換之隱蔽。有關部門唯有拿出壯士斷腕之勇氣,步步為營,方能逐步奏效。
廉價藥去哪兒了? 難以承受的短缺之痛!
3塊錢一盒的牛黃解毒丸、1塊錢一盒的紅霉素軟膏、2塊錢100片的復方新諾明……曾一度為老百姓熟知的多種廉價藥如今身影難尋。青光眼手術必用藥絲裂霉素近日被曝在多地面臨斷貨。魚精蛋白,是治療心臟病手術的必用藥,十幾塊錢一支,而去年大半年這種藥物在全國多地出現短缺甚至斷供。
業內人士指出,基層醫療機構短缺問題更為突出。因廉價藥品短缺,一些農村患者面臨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危機。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副院長范利說:“高血壓是農村地區的高發疾病,‘降壓0號’被大多臨床醫生公認療效好,而最近調研發現,患者被建議換成更貴的復方藥。”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廉價“救命藥”的共同點,就是安全、必需、有效,價格不高、臨床用量少、企業生產廠家少。但是少了它,患者不是找不到替代藥物,就是替代藥價格奇高。
低價救命藥緣何會出現“有需求、無供給”的怪象?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副會長牛正乾指出,藥品是特殊商品,對病人屬于“剛需”。完全靠市場,藥品生產成本上漲,利潤空間下降,藥企不愿意生產,醫生不愿意開方子,價格低、用量小的藥品就容易短缺。
“一些地方招標一味追求低價格,這也無形中加速了廉價藥的消失。”重慶天圣制藥集團董事長劉群表示,“在利潤過低的情況下,廠商干脆停產,或者換新包裝再漲價。”
與此同時,“黃牛”倒買倒賣,市場藥品購銷秩序混亂,使廉價藥更“難求”。有關調查顯示,注射用促皮質素正常零售價是七八元,而“黑市”上竟被炒到上千元。即使價格高得如此離譜,仍舊一藥難尋。
近期,食藥監總局也重點圍繞能力性和結構性短缺,采取措施鼓勵這類產品注冊、申報,同時對這類短缺藥加快審評。按照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改革完善藥品生產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見》,我國將建立完善短缺藥品信息采集、報送、分析、會商制度,統籌采取定點生產、藥品儲備、應急生產、協商調劑等措施確保藥品市場供應。 本報綜合新華社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