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8/7/5 0:00:00 來源:
未知
作者:鄭琪
導讀
商務部近日發布的報告顯示,在整體增速回落、銷售規模增長的背景下,藥品流通市場的發展顯露出三大特征:“兩票制”推動全國性藥品流通企業跨區域并購將進一步加快,大企業越來越大,行業集中度提高;醫藥電商成為藥品流通行業重要發展模式;藥品零售企業銷售有所回升,連鎖率持續提高。
隨著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推進,以及互聯網技術的應用,藥品流通行業正迎來巨大的發展機遇。
近日,商務部發布《2017年藥品流通行業運行統計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對我國藥品流通行業整體規模、企業銷售、所有制結構、物流配送、醫藥電商運營、企業上市等情況以及行業運行特點進行了分析,對發展趨勢進行了預測。
報告顯示,隨著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藥品流通行業積極順應政策導向,呈現增長平穩、結構優化、質量升級的發展態勢。2017年全國七大類醫藥商品銷售總額20016億元,扣除不可比因素同比增長8.4%,增速同比下降2.0個百分點。其中,藥品零售市場4003億元,扣除不可比因素同比增長9%,增速同比下降0.5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在整體增速回落、銷售規模增長的背景下,藥品流通市場的發展顯露出三大特征:
第一,“兩票制”推動全國性藥品流通企業跨區域并購將進一步加快,大企業越來越大,行業集中度將不斷提高,而規模小、渠道單一的企業或將面臨更大挑戰。
第二,醫藥電商成為藥品流通行業重要發展模式,B2B、B2C 等多種模式的“互聯網+”藥品流通正在重塑藥品流通行業的生態格局。
第三,藥品零售企業銷售有所回升,連鎖率持續提高,全國龍頭企業市場占有率較上年略有提升,區域零售連鎖企業市場占有率略有下降,市場銷售逐漸向大型連鎖企業集中。
“兩票制”加速醫藥流通業洗牌
“兩票制”是指藥品從生產企業賣到流通企業開一次發票,流通企業銷售到醫療機構再開一次發票。在正式實施“兩票制”之前,中國藥品流通環節復雜。從生產企業到醫院或藥店,經過了層層代理,中間經過三票、四票甚至更多票,出廠價與最終銷售價格之間相差巨大,“掛靠”、“走票”等違法違規現象普遍存在。此前,原國家衛計委要求2017年年底前,綜合醫改試點省份和前四批200個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城市所有公立醫療機構,全面執行“兩票制”,并鼓勵其他地區實行。
隨著“兩票制”政策的實施,藥品流通環節大幅壓縮,全行業加速洗牌,如國藥股份(600511.SH)、華潤醫藥(03320.HK)、上海醫藥(601607.SH)、九州通(600998.SH)等信譽度高、規范性強、終端覆蓋廣、銷售能力強的大型藥品流通企業市場占有率迅速提升,缺乏核心競爭力、無上游資源或下游網絡的中小代理商或被淘汰,行業集中度不斷提高。

△2017年藥品批發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前10位
圖片來源:《2017年藥品流通行業運行統計分析報告》
這在《2017年藥品流通行業運行統計分析報告》中也被驗證。根據報告數據顯示,從銷售渠道來看,2017年藥品市場對生產企業、批發企業和終端銷售額分別為107億、7227億和12682億元,占比分別為0.5%、36.1%和63.4%。受“兩票制”影響,終端銷售額占比明顯提升,而批發企業銷售額明顯下降。
大型藥品流通企業的占有率提升也體現在其自身相關業務收入上。以上海醫藥為例,根據其2017年年報顯示,上海醫藥2017年的分銷業務實現銷售收入1161.50億元,同比增長6.93%,毛利率6.12%,較上年同期上升0.23%。而2018年第一季度,上海醫藥則實現營業收入363.86億元,同比增長9.83%,其中醫藥商業實現收入314.23億元,同比增長7.12%。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加強自身在藥品流通領域的競爭力,各大企業正在布局智慧供應鏈服務。根據報告顯示,近年來,全國性醫藥集團和區域性藥品流通龍頭企業以云計算、大數據和物聯網技術為支撐,建立了多元協同的供應鏈體系。大中型藥品流通企業在醫藥物流拆零技術、冷鏈箱周轉體系、物流全程可視化信息系統等方面持續優化升級。
醫藥電商初具規模
根據報告顯示,近年來醫藥電商已經成為中國藥品流通行業重要發展模式。并且,在技術發展和政策完善的推動下,“互聯網+”藥品流通正在重塑藥品流通行業的生態格局。
目前,中國醫藥電商主要由B2B平臺和B2C平臺構成。其中,B2B醫藥電商平臺主要為機構服務,其采購方主要為醫院、基層醫療機構、零售藥店等。而B2C醫藥電商則主要為個人提供藥品購買服務。
處于成長期的醫藥電商已經在全國醫藥市場總規模里占據一定份額。報告提到,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醫藥電商直報企業(僅有B2B 業務的企業為55家,僅有B2C 業務的企業為64家,兼有B2B 和B2C 業務的企業有8家)銷售總額達736億元(不含A 證),占同期全國醫藥市場總規模的3.7%。
不過目前B2B 業務仍占據醫藥電商的主流,根據報告顯示,2017年B2B 業務銷售額為693億元,占醫藥電商銷售總額的94.1%;B2C 業務銷售額44億元,占醫藥電商銷售總額的5.9%。其中B2B 網站活躍用戶量近30萬,平均客單價51050元;B2C 網站活躍用戶量2042萬,平均客單價184元,平均客品數約7個。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國醫藥電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一方面,根據醫藥電商競爭力報告顯示,目前,中國藥品網購滲透率為7.4%,而美國的藥品網購滲透率已達33.3%,與美國相比,中國的醫藥電商市場還有待開發。另一方面,與傳統的醫藥流通渠道相比,醫藥電商尚不成熟。
醫藥電商競爭力報告認為造成我國目前醫藥電商處于較低水平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
一是我國藥品管理主要由政府主導,藥品的生產、流通、消費都受到政府的嚴格管控。公立醫療機構在藥品的采購中占比在70%以上,藥品的消費主要通過患者到醫院就醫拿藥實現。同時,政策規定網上禁止向個人銷售處方藥,而處方藥占整個醫藥市場規模的85%左右,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醫藥電商的銷售規模。
二是我國醫保支付制度的不完善,線上消費不能使用醫保支付,醫保統籌賬不能用于零售端支付。
三是藥品配送時滯問題,由于網購藥品配送需要時間,對于急性病用藥,患者更傾向于到線下藥店購買,如何提高藥品配送時效成為醫藥電商亟待解決的問題。
“醫藥分開”促零售連鎖化
除“兩票制”的影響與醫藥電商的成長外,零售藥店連鎖化是報告透露出的第三個重要信號。
報告顯示,2017年全國性和區域性藥品連鎖企業市場占有率較上年均有提升,零售市場集中度及零售連鎖率不斷提高。截至2017年11月,藥品零售連鎖率已經達到50.5%,同比提高1.1%。2017年銷售額前100位的藥品零售企業門店總數達到58355家,占全國連鎖藥店門店總數的12.9%;銷售總額1232億元,占零售市場總額的30.8%,同比上升1.7%。

△2017年藥品零售企業銷售總額前10位
圖片來源:《2017年藥品流通行業運行統計分析報告》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零售藥店連鎖化趨勢明顯,但連鎖后的藥店如何長遠發展依舊是企業要面臨的難題。此前,怡康醫藥集團董事長何煜在接受健康點記者采訪時就提到,“當下連鎖藥店已經進入經營保守性和利潤的困境,在標準、科技、支付、保險金融等方面均面臨著轉型的困難和挑戰。”
由于我國連鎖藥店經營起步較晚,缺乏現代零售藥店的經營理念和管理經驗,在發展中還存在諸多障礙。比如:跨地域醫藥連鎖擴張受限制、物流配送體系發展不完善、連鎖藥店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業務水平偏低等。
在此背景下,越來越多的連鎖藥店開始探索新的業務,比如自建診療服務。今年5月,平安集團旗下負責診所業務運營的子公司平安萬家醫療與山西仁和、怡康、惠仁堂、漱玉平民、老百姓、好藥師、九洲等多家國內連鎖藥店簽署“快診合作協議”。
此外,從2008年到2011年,藥店經營者進行了“藥店+多元化”的探索,比如設立藥妝店、母嬰藥店、健康超市型藥店、居家護理藥房等創新業態。但不幸的是,這種藥店多元化案例均以失敗告終。
以今年初終止IPO 的健之佳為例,根據其披露的招股說明書顯示,截至2017年6月30日,健之佳共擁有1235家直營店和6家加盟店,其中直營店包括了977家專業藥房、202家便利店、45家藥妝店、3家中醫診所、1家社區門診、1家體檢中心和2家社區衛生服務站。但是目前其收入還是依賴于零售藥店,其他業務收入占比較小,比如其便利零售的收入占比不超過16%,每年體檢服務所貢獻的收入更是不足1%。其中,成立了12年的健之佳便利2016年虧損947.87萬元,2017年上半年虧損333.92萬元。
未來,連鎖化的零售藥店改如何發展壯大,依舊是行業不斷在探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