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寫過一篇“三精廣告,不要賣馬的吆喝馬韁繩”的 文章,出乎意料地引起了讀者關注。文章發表后筆者收到了不少讀者的郵件,甚至親自打來的電話,與作者探討以及爭論文章中關于對三精廣告的看法。這其中不乏利益相關方情緒化的個人發泄,還有一些熱心營銷事業者的理性交流。更有一些專業人士向我講述相關的專業問題,比如有位藥廠的市場總監告訴我,所謂藍瓶,具有很強的避光作用,對于保證口服液的品質很有幫助,而且三精企業似乎還取得了該種包裝的獨家使用權,對此我沒有做進一步的考證。更有一位叫做宋春寧的作者專門撰寫題目為“賣馬為什么就不能吆喝韁繩”的文章,與本人進行觀點碰撞,這讓本人覺得有必要進一步闡明自己的主張,使我們的溝通更加深入。
該作者在其大作中提到“不說這樣的藍瓶裝是不是三精的專利,作為企業一整套廣告策略之一的這則廣告效果還是不錯的。廣告訴求要專、要切中要害,確實如此。但并不是說,所有的宣傳手段都圍繞你的產品優點才能達到效果。作為一個廣告來說,不是做給專業人士看的,而是給普通消費者看的,我們往往很重視廣告中的所謂規則,而忽略了消費者的感受。廣告,不只是介紹產品,它還是信息傳播的手段,信息是多樣化的,我們不能在一則廣告中訴求太多,但是我們可以利用不同目的的廣告傳遞不同信息。作為一則廣告,明確了目的,廣告訴求圍繞這個目的去做就可以了。”
這一點我認為頗有道理,但是我只是沒有感覺到三精藍瓶廣告是不是完成了“圍繞目的,傳遞信息”的使命。況且“廣告的原則”如果和消費者的感受背離的話,那肯定不是一個大家都能介紹的所謂原則。
“賣馬的一樣可以吆喝韁繩。主要是看你在什么時候吆喝,由誰來吆喝。買馬的人信誰?伯樂也。如果伯樂說了某人賣的那些馬都是好馬,那么人們肯定喜歡買此人賣的馬。這個時候,為了讓買馬的人能夠識別他的這些好馬,完全可以把韁繩做得特別點,然后告訴人家我的馬韁繩都是彩色的。他這么宣傳的目的不是強調馬好,而是傳遞一個信息:我的好馬都是這樣的韁繩,買的時候認準了。這可以作為其廣告組合中的一條,當然了他還必須配合其它廣告訴求其馬的優良。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央視“雖然不能算是伯樂,但其依然有著無可比擬的權威性,經過央視傳播的品牌,普通人認為就是知名品牌。”
不知作者注意到沒有,央視培育的所謂一些大品牌最后在市場上死的很慘的也不少啊,伯樂如果賣韁繩應該沒有問題,但是通過吆喝韁繩來促銷寶馬恐怕也會遭遇滑鐵盧,盡管他是伯樂。
我始終認為廣告是企業市場投入中比例最大的一塊,企業不會也不可能去拿廣告玩浪漫。廣告必須圍繞著產品的核心賣點和核心利益進行訴求,而非核心的訴求無疑會造成廣告費的流失。
藍瓶的,這是產品的主要優勢嗎?不是。
藍瓶的,是消費者關心的焦點嗎?不是。
藍瓶的,能夠促進和消費者溝通嗎?不能。
藍瓶的,能夠提高產品的服用效果嗎?不能。
藍瓶的,能夠帶來品質恒久嗎?也許可能,但是在廣告里我們沒有看到進一步的闡述。況且在消費者眼里充滿神秘的高科技產品如果拿保質效果說事,那無疑自貶身價。
我們說話要講重點,否則聽眾都睡著了;廣告要在眾多的品牌信息中選擇最容易打動消費者的信息,作為傳播的重點。
假如你想追求一個女孩,你可以贊美她的魔鬼身材或者天使面孔,或者文雅斯文,但你絕對不能贊美她的口紅:不管你是說它的顏色艷麗或者接吻100次不掉色都毫無作用——她一定會想,哦,這是個化妝品的推銷員,看他說了半天就買一只吧。大熱天的很辛苦,當個推銷員真不容易呀!
也許有些朋友會反問,如果三精的廣告訴求策略不正確為什么他們長期堅持使用?市場認同就是硬道理。但是我要說三精如果在入市初期時就采用這種策略,那我們就不會看到今天的三精了。三精能夠走到今天此前有多少品牌積淀,我們有沒有想過!
假如可樂宣稱要買就買紅瓶的,那么我想它的銷量短期不跌到哪里去;三精呼吁買藍瓶的,暫時過的還不錯,但是如果換一個更有吸引力的訴求,市場反應是不是會更好呢?
所以指東打西式的廣告是不足取的。
(作者: 樽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