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藥人血白蛋白全線告急10日起價格上調》,反映省城各大醫院人血白蛋白貨源緊張的情況。昨日,記者從省城醫療機構獲悉,其他血液制品,諸如人血丙種球蛋白等也非常緊缺,甚至連血漿偶爾都會出現緊張狀況。省城幾大醫院藥劑科相關負責人稱,目前血液制品可以說是全線“告急”。
造成缺貨的主要原因,包括需求量加大、血液制品管制以及“濫用藥”等。各大醫療機構專家強調,正確認識血液制品作用,杜絕“濫用藥”對緩解血液制品緊缺有重要意義。
現狀
人血白蛋白是血制品藥物中目前最緊缺的一種。據介紹,人血白蛋白是一種從健康人的血漿中提煉加工而成的制劑,臨床上主要用于失血創傷和燒傷等引起的休克、腦水腫,以及肝硬化、腎病引起的水腫或腹水等危重病癥的治療。由于該藥無替代產品,又被稱為“救命藥”。
據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藥劑科主任許杜鵑介紹,以往該院每個月一般要發出4000至5000支5g/支的人血白蛋白,現在每個月只能發1000支左右的5g/支人血白蛋白。由于缺貨,每個月進一次貨的人血白蛋白只能確保急診、ICU、住院病人中有明確使用指征的急危重癥患者使用,病人或家屬自己到醫院門診是開不到人血白蛋白的處方的。即使這樣嚴格控制使用,到月底時,仍然會出現“供不上”的情況。
在安徽省立醫院,記者同樣被告知人血白蛋白非常緊張,住院患者要使用人血白蛋白時,須憑相關醫學檢查化驗單,經過醫院專家診斷確實需要用藥才能拿到。
“除了人血白蛋白,其他一些血液制品也非常緊張。”安醫附院藥劑科主任許杜鵑告訴記者,有一種用于提高人體免疫力的人血丙種球蛋白,目前也很緊張;甚至醫院最常用到的血漿,有時也會出現緊缺。
探因
血制品藥物告急是全國普遍現象。據了解,目前我國實行的生物制品批簽發制度,保證了生物制品的質量,同時也延緩了上市周期。為預防血源性傳染病的傳播,國家要求所有原料血漿在投產前均需放置90天,防止“窗口期”感染可能帶來的疾病傳播。
安徽省立醫院副院長、血液科專家孫自敏告訴記者,隨著醫學的進步、更多通過血液傳染的疾病被發現,根據國家有關部門規定,血制品藥物“面市”前的檢測項目也在逐漸增加,檢測周期拉長使得血制品從生產到投放市場的時間變長。
當補藥用——貨源更緊缺
采訪中,省城一些醫院專家均認為,除了國家規范采漿、加強對血液制品的管理,“濫用藥”是造成血液制品緊缺的重要原因。
比如不少病人及家屬認為的人血白蛋白是一種可以補充營養的“補藥”、“營養藥”,主動找醫生開此藥處方。今年高考前,甚至出現家長為給孩子“增加營養”四處托人尋購白蛋白的情況。還有一些出血病人,醫生已診斷不需要輸血漿,但病人自己或家屬要求輸血治療。
提醒
濫用血液制品可能反受其害
安徽省立醫院副院長、血液科專家孫自敏認為,“人血白蛋白的作用被夸大了,濫用白蛋白的現象屢有發生。”事實上,人血白蛋白只是從人的靜脈血中提取出來的血容量擴充劑,對于肝硬化、失血性休克等危重病人有“救命”作用。據悉,國內有專家做過針對7000名患者的研究,結果證實白蛋白在臨床的作用十分有限。專家發現低蛋白血癥患者使用白蛋白后,患者的死亡率更高;白蛋白用于外科手術、創傷等,用和不用沒什么差別;用于腹水治療也只得出中性結果。
醫學專家提醒,任何血液制品都是有一定適應癥的,濫用血液制品可能會損害人體健康。在2003年年底,我國有一項統計數據,全國有62名血友病患者感染了艾滋病病毒,而這些患者的艾滋病病毒感染途徑正是血友病人的“救命藥”——血液制品“八因子”。
專家認為,由于醫學發展的程度和檢測手段有限,血液制品在安全度上尚有“未知數”,公眾正確認識血液制品的真實作用,對緩解血液制品緊缺的狀況將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