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醫院急診來了一位危重的病人時,醫生將根據病人情況,在他的手腕上套上不同顏色的“腕帶”作為標記,以區分危重程度,采取相應的監控措施,保證患者得到安全及時救治。這是記者從昨天召開的“全省醫院實施患者安全目標”啟動儀式上獲悉的。江蘇省醫院協會在國內率先推出了《患者安全目標及評估標準》,近日100多位醫院代表進行相關培訓。
醫療是高風險行業,為最大限度減少診療操作錯誤,提高檢查、用藥的安全性,防止患者意外受傷及其他醫源性損害,江蘇省醫院協會制定了《患者安全目標及評估標準(試行)》,并在全省醫院中推行實施患者安全目標。江蘇省人民醫院、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南京市鼓樓醫院等25所醫院為首批示范單位。示范單位將對照《患者安全目標及評估標準》,組織自我評估。評估特點一是非強制性,非懲罰性,采用國際通用的由行業協會組織相關專家、患者與社會代表組成評估小組,開展第三方評估。二是強調醫院自我評估,通過持續改進,實現患者安全目標。
哪些措施保障患者就醫安全
江蘇省醫院協會會長唐維新介紹說,患者安全是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基礎,最新出臺的《患者安全目標及評估標準》共提出了13項基本標準和42項主要內容,重在過程與環節質量的事前控制。
嚴防弄錯患者
在診療過程中,要健全與完善患者識別制度,最大限度減少診療操作錯誤。
不能以床號識別病人。嚴格執行查對制度,在采血、給藥、輸液、輸血、手術及實施各種介入與有創診療時,必須至少同時使用兩種識別患者的方法。不得以床號作為識別依據。
立“腕帶”識別標示制度。將手術、昏迷、神志不清、無自主能力的重癥患者在診療時使用“腕帶”,作為辨識病人的一種手段,并首先在重癥監護病房、手術室、急診搶救室、新生兒等高危科室中實施。
反復核對患者名字。實施任何介入或其他有創高危診療操作前,要主動與患者家屬溝通,作為最后識別與確認患者的手段。患者躺上床后,要問其姓名,同時還要與其家屬核對。
防止手術弄錯部位
嚴格防止手術部位出錯。操作醫師在手術與操作部位要做標記,并邀請患者或家屬參與認定。
比如給胸水病人做“胸穿”時,明明右胸有胸水,醫生卻會錯穿進左胸。因此在治療前,醫生要完成下列步驟:先看胸片,認真進行體格檢查,和患者再次確定部位,在穿刺前做明顯標記等。
CT室要有急救措施
患者在檢查過程中可能突然暈厥、休克、心臟驟停等意外事件,相關檢查室要有應急處置的能力。如在CT室、心電圖室等備有除顫器等。
患者院內跌倒要報告
防止患者在醫院跌倒、壓瘡、電梯失控沉底、墜樓(非自主性)、放射性輻射與火災事件,要有醒目標識。患者跌倒、壓瘡要報告。減少院內感染對患者的損害。做好醫院廢物的分類收集、貯存、轉運與無害化處理。嚴防院內群體性食物中毒。
鼓勵主動報告醫療隱患
《患者安全目標》要求建立非懲罰性、不針對個人的積極報告醫療不良事件的制度,建立信息報告系統,以便讓更多的醫療人員從不良事件中吸取教訓,使患者安全得到保障。但有關人士稱,目前醫療單位醫療事故報告都是懲罰性的,主動報告者會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