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奶粉、毒大米、毒蘑菇”……近年來,“染毒”的問題食品清單還在持續開列之中,“藥品有毒”的消息又來湊熱鬧:比如最近的“皮革膠囊”事件。
先是央視《每周質量報告》曝出修正藥業等多家企業的藥用空心膠囊涉鉻超標,其中部分產品超標90倍。生產企業使用生石灰處理皮革廢料制成的工業明膠做成膠囊,流向藥企;隨后,央視《新聞1+1》繼續播出問題膠囊節目。而主持人就此采訪河北衡水阜城縣一官員時,他竟還不忘大談功績,回避問題,讓觀眾咋舌。
問題膠囊事件吊詭之處,還不止于此:同樣在阜城,一家明膠企業在執法人員準備調查之前,縱火銷毀了證據;而據媒體報道,涉事的9家藥企的13種產品,除丹東市通遠藥業和通化頤生藥業宣布召回被曝光批次的藥品外,其余企業均無反應。修正藥業還回應稱,其生產的膠囊完全合格,并將委托第三方進行檢測。
相信接下來,隨著介入調查的公職部門的增多和調查執法力度的加大,以及持續關注形成的巨大輿論壓力,涉事企業或許很難再“端得住穩得起”,該召回的召回,該賠償的賠償,該認罰的認罰?!皽缁鹗健钡奈C公關和應景式的認錯道歉,肯定少不了。在之前的同類事件中,這一再被驗證。
只是,在被各種問題食品藥品新聞環繞之時,你可能也要一度恍惚。如果入口果腹治病甚至救命的食品和藥品,也頻頻傳出染毒丑聞,“奶粉有恙”、“膠囊有毒”,那么不管是對涉事企業,還是對公眾健康,都將是一曲曲致命凄清的哀歌。
每每都是“媒體曝”,然后執法部門才后知后覺地跟進,監管執法屢屢落后媒體監督半拍甚至一拍。正是這要命的慢半拍慢一拍,導致了此類事件的層出不窮。
監管疲軟,約束乏力,監管跑不贏媒體的那塊灰色的時空縫隙。在這個監管罅隙里,任何社會責任、行業倫理、企業道德和商家自律,都會受到商人逐利天性的極大挑戰。就以這次涉事的修正藥業為例,多年前那句“做藥就是做良心”,就已像腦白金那個碎碎念的高頻廣告詞一樣,深入人心。
光看這些口號式的自勉標語,沒人能不動容,可惜,就是打著“做藥就是做良心”旗號的藥企,也卷入了問題膠囊的漩渦風暴。只要處于監管執法的盲點陰影下,這些企業一轉身就能“賣藥就是賣良心”了??梢?,不管是做藥賣藥,還是其他商業行為,光靠“良心”是靠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