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1日,在全國政協醫衛界別的小組討論中,衛生部副部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表示,“看病難”、“看病貴”主要是藥價高、檢查費用高兩方面。(全球醫院網訊3月11日)
歷經數年易稿,隨著民眾的千呼萬喚新醫改方案于2009年4月6日正式出臺,公立醫院改革、基本藥物制度、醫保管理制度、均等化公共衛生服務等被列入醫改項目,并逐一在基層醫療實施,這些政策的執行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民眾看病貴、看病難問題。
然而隨著民眾健康需求的不斷提升,新型“看病貴”“看病難”問題再露端倪。以往民眾對“以藥養醫”“三長兩段”(掛號、候診、拿藥時間長,問診、檢查時間短)服務模式的反感,隨著新醫改各項制度的介入已經逐一得到完善。當前民眾反映更多的“看病難”則是相對短缺的醫療資源和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同步的困難。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領域取得重大成績,醫療行業也在同期發生迅猛變化。然而由于先前“以藥養醫”模式下滋生的“趨利性”惡疾尚未根除及地區差異所導致的醫療差距等因素影響,都嚴重導致了我國醫療資源分配的不均衡。部分地區出現的接受高水平的醫療服務難、享受高精尖設備檢查難致使基層醫療瓶頸效應凸顯,部分醫院為提升診療服務水平,斥資購入的新型設備力求,為償還債務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檢查費用的收取,致使民眾再度涉入“看病難”“看病難”漩渦。
新醫改推行“醫生多點執業,醫保費用提升,政府資金投入”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助推基層醫療突破瓶頸效應,然而醫患期待更多的則是城鄉醫療差距的縮減。